第0235章 望音生义(2 / 2)

也罢,最终还是要通过音表现出来。离开了音的文字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文字记录的是语音,也只有通过语音,我们才能得到语义。

比如让一个不识字的人看用文字写成的家书,他是怎么看都不可能看得懂的,要是有人读给他听,那他立即就能明白了信里的内容了。

由此可见,文字记录的并不是义,而是音,义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也只有到了计算机时代,语言才可以脱离形和音,但这却是机器的语言,是机器的符号,不是人类的文字符号。

人类的信息,最终还是通过音来表达的,除非人类发展到了思维传感,人类才可以彻底不依赖于语音。

音和义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定的音就代表一定的义,音是义的载体,义(意)是通过音来实现的。

图画书出现之后,图画实际上充当的却是录音机的功能。

图画表现的其实是音,由音而生义。

所以,理解上古图画书一定要从音上理解,就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近几百年以来,欧洲学者一直在无法破译埃及纪念碑铭文上的象形文字,直到1822年,一个叫吉恩弗朗索瓦字的图案所代表的发音,开始破译古埃及帝王名字,由此对古埃及的文字取得了最终的突破并就此成了古埃及语言学之父。

读过《山海经》之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文字其实是对图画的描述,这也表明《山海经》其实就是一部图画书的注解。

所以,要破解隐藏在《山海经》中的图画,就绝对不能从图形上理解,而要从该图形代表的音上来理解。

读音对理解古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怕去翻译文字已经成熟了的先秦古籍,如果不了解一个字的古音,想理解字义也是很难的。

比如,在《左传宣公三年》中,“昔夏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最后一句的“用”、“协”和“休”,这三个字该怎么翻译呢?

如果是通假字,通的又分别是哪几个呢?

显然是“因”、“和”、“佑”。

为什么?

因为,在远古之时,它们原本就同音字。

更有意思的是,在粤语中,这些两两对应的字也都是同音的,属于是同音通假。

那么,用粤语来读古籍显然是一条很好的思路。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有人将其翻译成“凤”,也有人将其翻译成“燕子”。

把这两句诗,放入粤语的语境中呢?

“玄鸟”也就成了“殷人”之音,而“鸟”和“人”在上古时也是同音字。

由此可知,读《山海经》不能望文生义,而应该望音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