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钓鱼(3 / 4)

,后半句就把领导的功劳笑纳了。

两个人气氛和谐的互相吹捧几分钟,梁海平话锋一转说道“刘局,我这回来路局也是来求援的。”

“哦?说说看,像机车厂这种优秀的企业,只要条件允许,路局一定会大力扶植的。”刘长河爽快的说道。

“车厂产能不足啊,我们满打满算才千把个人,一个月生产两个编组就是极限,像进京的1112次就有4个编组,足够厂子生产两个月的了。”梁海平特意提了下1112次。

“路局管内光进京的特快车次就十多趟吧,哪怕局里把一半编组交给车厂,就够车厂忙活一年的了。”梁海平大嘴一张,把第一个试探的筹码扔了出去。

20个编组足够机车厂以百分之七十的负荷生产一年了。

刘长河听完忍不住吸了。凉气,和部里的态度不同,刘长河得知东北机车厂在东德引进双层车底后,就对机车厂抱着极大的关注。

87年是铁道部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今年的铁道部没要国家财政一分钱的补贴,同时铁路不再将全部运营收入上缴中央,而是以承包责任制的方式上缴百分之五的全路营业收入,其余全部收入归铁路系统内部所有。

而部里也把财务、劳资、人事等权力直接下放到各地路局,各路局要把全年营运收入的百分之十上缴到部里,至于路局内部如何平衡富裕分局和穷困分局的关系,铁道部彻底不管了。

盛京路局在铁道部十五个下属路局当中实力足以排进前三,虽然手上的筹码不错,但刘长河的压力也是极大的。

87年的全年盘点在即。截至10月份盛京路局客运和货运的收入比例基本是四比六。预计全年的营运收入突破六十亿元,除去上缴部里的六亿元营运收入之外,剩下的五十四亿被人员工资,机车燃料,车辆设备维护等等分完,路局还能剩下五亿左右的利润。

五亿能干啥,按南京厂的报价一个编组18节双层客车的采购费用就需要五千万元。梁海平一开口就是20个编组,把路局全年的利润搭进去也不够啊。况且路局正在筹备哈大铁路长春至大连段的电气化改造工程,仅此一项工程就需要投资三十六个亿。虽然国家能解决一部分,但路局至少要筹资二十个亿才成。

正是由于极度缺钱,刘长河才配合部里打起了收编东北机车厂的主意。

“除非车厂不要钱。否则20个编组路局可买不起,四到六个编组就是路局的极限了。”刘长河苦笑着摇头说到。

梁海平也没继续这个话题,笑了笑说到“路局可有个和我们关联极大的厂子呢,这次找路局求援也和这个厂子有关。”

“梁厂长说的难道是盛京机车厂?”刘长河明知故问。

梁海平点了点头说道“由于东北机车厂产能不足,因此我想和刘局商量商量,能不能和当年分出去的盛京机车厂重组。”

梁远特意避开了“合并”而是挑了“重组”这个在八十年代十分新鲜的词语。

“重组?”刘长河重复了一句,然后有些疑惑的看着梁海平。

梁海平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东北机车厂大部分固定资产都来自部队,我们目前只有设备的使用权。却没有所有权,而且还要承担战备任务。”

梁海平在这里故意混淆了使用权和所有权,不过也不能说梁海平说错了,毕竟在空调扇的利润没达到6个亿之前,这批设备也可以说不归机车厂所有。

在铁路系统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刘长河知道梁海平没有说谎。所有的铁路车辆厂在生产设计时都要考虑两个主要生产目标,一个是铁路车辆,另一个就是坦克、装甲车,铁道部给部队调配军列时,也知道这批设备原计划是生产飞机的。

“若是和盛京机车厂合并,单固定资产这块就没办法处理。因此我打算由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