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集 上庸惊变(4 / 7)

装,来日出兵南下,复夺荆州诸郡。

使者出寨,遍告众将家属安好,各将欣喜,已无战心。

次日平明,关公擂鼓聚将,却见诸将已少了大半,令王甫、赵累各营点看,连其部下兵卒亦都不见,兵器皆弃于空帐之中,原来竟是趁夜间悄悄离去。

正在这时,忽听四面八方喊声大作,吴兵齐至。

蒋钦在前,韩当居左,周泰自右,齐从山谷引兵杀出,三路夹攻。

关公急撤军回走,却见临沮城上已换了东吴旗号。又见南山冈上人烟聚集,正是昨夜逃走诸将,竖起一面白旗,呼唤军中亲友上山投降。

正犹疑间,丁奉、徐盛从山中杀出,会合蒋钦、韩当、周泰,共五路军马,将关公困在垓心。关公回顾手下将士,皆应声四散投降而去,止有周仓所率亲兵三百余人。

正在危急之际,关平、廖化杀入重围,救出关公。

关公心中凄惶,催促残军前至麦城,分兵紧守四门,聚众将商议行止对策。

从事赵累说道:军士不足五百,四面受敌,守之不能,逃之不远。此处相近上庸,现有刘封、孟达在彼把守,可速差人往求救兵。我等便可入川,请汉中王发兵重夺荆州。

关公闻言称是,便即修书付予廖化,令其饱食上马出城,往投上庸求救。

廖化刚走不久,城外喊杀连天,吴兵大至,四面围住。关公令紧守四门,坚守不出。

王甫心中忧急,斥问关公:某当初请君侯派人替代治中潘濬,公不听某,致其果降,方有今日之窘。但究其根本,败不由此。君侯七月引众下襄阳,围樊城,当时樊城只有数千守兵;徐晃虽出宛城来援,也不过万人。君侯领虎师三万余众,因何攻城不下?其后于禁七军尽为君侯所俘,众至七万,樊城军民丧胆失魄。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及南乡太守傅方皆奉君侯封号,彼时若举全力以攻,樊城岂有不下之理?攻下樊城,则荆襄诸郡皆归我有,吕蒙又岂敢来袭江陵?君侯因循数月,不下弹丸之城,某实不解。

关羽叹道:先生所言,某岂不知?荆州之失,全是某大意所致,非关樊城之战。某思孙权手下尽多智谋之士,更有顾雍、步骘、诸葛瑾在彼,岂容其绝裂盟约,行此卑鄙之举?某围樊城不打,自有深意,今即先生问之,当剖心沥胆详说。若他日先生有幸见我兄长与孔明军师,亦可为某分说,使其知某真实用意。

王甫:尚请君侯详示,以开在下茅塞,并释众人之疑。

关羽:先生请想,我荆益二州之兵、孙权江东之兵,及曹操山东、河北之兵相比而言,若以同样兵力相拼,谁胜?

王甫:若战于水上,吴胜;战于平原,魏胜;水陆混战,我胜。

关公:即如此,我若攻下樊城,继之北伐,与曹军决战于平原之地,谁胜?

王甫大吃一惊,不能作答。

关公续道:若某攻下樊城,据襄樊以守,则曹操为保许都,必倾全国之兵前来复夺。则攻守之态逆转,两兵相接,非三五年不能骤解。那时吴兵起兵攻我之后,以何策解之?

王甫听罢,更为吃惊,张口结舌半晌方答:此乃必死之局也!

关公点头:某将曹仁围而不攻,攻而不急,正是为此。魏之援兵若来襄阳,铁骑无施其技,必为我所破。擒于禁、斩庞德、困徐晃不亦是乎?曹仁乃魏国第一战将,又是兄弟手足,曹公不能舍而不救;若来相救,则被我水军以逸待劳,有来无回。若此一年之内,魏之精锐尽丧于汉水矣。彼消我长,再分兵回守荆州,孙权则只俯首称臣,岂敢与我为敌?只是可恨奸贼吕蒙、孺子陆逊,以阴谋手段袭我荆州,使某千年大计,毁于一旦!

一席话说毕,非但王甫,连关平、周仓等无不恍然大悟,不由深恨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