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勤快。
“六妹,用得着不?”母亲王明英关切地问。
“看外表嘛,还马马虎虎。”刘应秀脸一红,羞羞答答地说,“可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头。”
“哪样不对头?”
“这……我也说不清楚。”
“得啦!不要挑肥拣瘦的。”王明英见女儿说不出个道道来,便语重心长地劝道,“过日子,就要找这号老实人,莫非你要找个花里胡哨的。”
“我看也行!”一直勾着头咂烟的父亲开了腔,算是一锤定音。
刘应秀还能说什么呢?二十好几的大姑娘了,总不能赖在娘家不走呀!于是,双方商定:彩礼1400元。
第二年春耕时节,杨发虎来到红啦孔,帮“老亲妈”家栽苞谷,小伙子虽然言语不多,但勤快嘴甜,一口一个爹、妈,直乐得刘应秀的父母心里甜甜的。而且小伙子力气特别大,挑一百多斤的牛粪,轻轻一甩便上了肩。
一日,杨发虎挑起粪刚走,刘应秀的两个妹妹便翻姐夫脱下的衣服的口袋,看有什么好吃的。两姐妹翻弄了半天,只翻出一包烟,几张废纸。二妹刘应兰正要离开。小妹刘应芬却在小口袋里摸出一面长方形的小镜子,便照了照,然后翻过背面一看,惊叫起来。“大姐,你快来看呀,姐夫和一个姑娘照相呢!”
正在厨房里煮晌午饭的刘应秀,闻声跑了出来,一把抓过小妹手中的镜子,定睛一看,傻眼了。在镜子的背后,嵌着一张二寸的照片。杨发虎身着中山装,梳着小分头,与一个笑眯眯的穿着白花格子衬衫的姑娘靠在一起,凝视着前方。
“这刀捅的!”刘应秀铁青着脸,恶狠狠地骂了一句。
杨发虎从山上回来之后,看到刘应秀脸黑得能拧出水来。他不知是为哪般,硬着头皮待了两天,便悻悻地回家去了。
刘应秀正式对父母提出:“杨发虎这人心花。”
母亲王明英理解女儿的苦衷,便对丈夫刘世才说,“姑娘实在不愿意,就由她吧!”
“由她?”刘世才一听,火了。顿了顿,高声大气地说,“大来的姑娘,三夫两嫁的是好事吗?”
王明英愣了,哑了。
一眨眼,大喜的日子到了。按原先的商定,除头饰、手表、红蛋、粑粑、小鸡、肘子等物品外,杨家应交1400元彩礼。杨发虎的父亲杨启华,为了儿子的婚事,卖了两头肥猪,求亲告友,总算凑足这笔钱。吃罢晚饭,燃过蜡烛,供了菩萨,“押礼”先生摸出礼钱,准备清点时,刘应秀却突然提出:彩礼要1550元,少个角角也不干。
杨家接亲的人懵了。突然加价150元,上哪去找,又不是泥巴砂子,勾腰抓一把就行。喜孜孜的杨发虎,突然间像只打昏了的鸡,只好四处扑钱。然而在几十户人家的红啦孔,除了刘家之外,举目无亲,谁肯借钱给素不相识的外村人呢?无奈,为了圆成这门亲事,丈母娘王明英只好悄悄地把杨发虎叫到僻静处,偷偷塞给他150元,才算解了围。不过,丈母娘留下话:100元算是倒贴,其余50元让杨发虎以后还给她。
刘应秀见杨发虎弄到了钱,没辙了。翌日,终于按时“发亲”。
按当地风俗,姑娘离开娘家时,总要哭一哭的,意在表示对娘家的依恋。但大多都是象征性的。然而,刘应秀离开红啦孔时,却真地拉开嗓子嚎啕大哭。老远老远了,还能听到她那凄惨的哭声。
“这姑娘咋了?”村里人不禁疑窦丛生。
杨发虎拷问刘应秀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出去“嫁了几个男人”?刘应秀对此却至死不招。那么,刘应秀出走10个月,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杨发虎兄弟姐妹四人:哥哥杨发龙和两个已出嫁的妹妹,杨发虎排行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