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家庭单位(1 / 2)

当初,孙洪兴出生时,尚未降临尘土间;直到15年的成长时光,除去出生时与父母相伴不足半年的短暂时间,他的生命大多在部队度过,随着父亲能够抱起他立身于世界后不久,便被紧急部署回国。不幸的是,他和母亲一同在这次援朝任务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同于同龄兄弟姐妹,孙燕并非与之血脉相亲,她实为长伯的女儿。而长伯夫妇也是同样的命运,他们同样死在这场跨海的战争中。因此,孙洪兴是在乡下由奶奶的照料下成长,5年后,随着组织的关注而来到北京,不仅获得丰厚的补助福利,亦包括解决住房、户口及职业的后顾之忧。这些待遇包括:每家四口的遗孤得到每人三百万元的津贴。孙燕在此年龄阶段(即17岁)已是中学教育程度,再深造高中已经不合适。那个时代,初中 对于女性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等的教育。也因此,她并未占用职位等待调配,在到北京之时便直接入职,从事的职位为街道办12级办事员,每月收入23元人民币。

这也是孙洪兴能够提出住到一旁原因的关键所在,姐姐孙燕作为街办成员,位置近且便利,在这层因素的支持下,照顾起弟弟并不繁琐;倘若两者位置太过远距,他也不会提起,不仅因为无必要辩论,更多的是考虑到自己的亲姐定不会允诺此事。

关于工作的讨论暂且放下, 要说到房子的分配,起初组织给的两处住所原本分别供给孙洪兴和孙燕。尽管她们是生活在一起的堂姐弟, 且共用一个家庭,但由于户籍的不同(孙洪兴和孙燕各自的户口 ),故此分配并未考虑为共享一个整体家庭单位来考量。

尽管看起来似乎是一起共享, 实际上是将一栋四合院式建筑的主体部分,以及与其相邻的一间厢房分开算作各自的所有物。这座四合院由三个进阶部分组成并拥有附属厢房,并不是紧邻的状态;尽管如此,分得的居所却以某种微妙的接近方式相互接邻,而非简单的相邻结构。

在表述上的不精确主要因为, 分配予她们的住宅实际上是一座被中间隔以墙划分的大型房屋与两个小侧楼组合, 而其中较大的后部部分则根据布局一分为二。

提及这里的微妙操作,其实出自奶奶手笔:即便成长中她一手培养了这对孙子和孙女, 这个时代的思想深处仍然更倾向于偏爱子孙后代。因此,将本来应归孙燕的房产记于孙洪兴名下,这样孙洪兴一人即获得了两人本应该获得的分配权额,孙燕心照情愿。

当然,孙洪兴也并非无情之人,他现在仅有的亲属便是自己的姐姐,在两姐妹嬉笑打趣间的互动中便可感受到她们关系的亲密程度。

再加上,作为一名从半个世纪之后的时空穿越来的人物,对房子持有概念自然不在孙洪兴心内的重要范畴。姐姐的付出,日后再百倍千百倍地弥补即可;只是考虑到当下的环境条件暂时有限。接着聊一聊如今孙洪兴的基本情况,他是年仅15岁的青年人,身高约165厘米,相貌或许说不上俊朗,倒有着些许女子之气般的清新脱俗。

目前他正处于高中求学生涯,由于这个时代的教育体系,小学仅设5年学制,初高中的课程周期均压缩至2年,因此相比于上一世,他有望提前约两年踏入大学学府的大门。

至于上大学的可能性嘛,“呵呵”表示了孙洪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确定无疑的。除基本介绍外,当然也离不开一个“穿书者”的特质,孙洪兴肯定也有自己的“超能力”。

而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的是,他的特殊力量相对较为简单直接 — 它只是单方面存在的空间,需要手工操作。这个空间的尺寸很大,无法直接看到其极限大小,而这条将之分隔的空间也与之类似。尽管河流不很宽裕(大约十米), 但是水深处大约三米。

“低级”这一称呼并非空穴来风——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