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杨坚回顾一生般的教诲,杨集收获良多,但是从这其中也看出了当前的危机,比如说杨坚提到的宇文护,就令他产生了浓重的警惕。
宇文护在宇文泰死后长期执掌西魏、北周大权,对于宇文家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北周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北周孝闵帝元年,他见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无力应对西魏皇族步步紧逼的夺权之势,担心宇文泰一手打造的西魏政权白白便宜傀儡一般的魏恭帝拓跋廓,便趁着宇文泰权势和影响力尚存、拓跋廓势头未足,果断的迫使拓跋廓禅位于周。然而他一手立起来的宇文觉坚毅刚决,不满堂兄宇文护专权。赵贵、独孤信等人对于企图削弱他们这些藩镇的宇文护也是相当不服,于是怂恿宇文觉除掉宇文护。谁知他们的阴谋还来不及实施,反被宇文护先发制人,先是将赵贵满门抄斩,接着又罢了独孤信的官,等事态平息之后,再赐死独孤信、毒死宇文觉,改立宇文毓为帝,然而宇文毓坐稳皇位不久,又与宇文护争,其下场与宇文觉毫无异处,宇文护之后又立“软弱”的宇文邕为帝。
宇文邕吃了两位兄长的教训,平时表现得极为软弱窝囊,当他成功的卸下宇文邕的心防以后,以亲情来骗宇文护进入后宫,宇文护孤身一人、毫无戒备,被宇文邕用玉笏从后面打倒在地,预先藏在室内的卫王宇文直冲出来将宇文护杀死。
于是权倾朝野、党羽无数的一代权臣,就这么简简单单的被搞死了。
由于宇文护收权之举得罪了太多关陇贵族门阀,而且宇文邕接下来很会分蛋糕,所以北周王朝风平浪静,几乎没有什么波折。但是宇文邕稳定下来以后,其作为比宇文护更加激进无数倍,于是大家干脆废了宇文家,改为支持杨家。
只是关陇贵族支持的杨坚更有魄力,做事的手段更加老辣,甚至想从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教育上铲除关陇贵族。所以他自然比宇文护、宇文邕更不得“民”心。要是有人仿效宇文邕,对杨坚、杨广来个斩首行动,恐怕也是“举国欢庆”。
而当下的仁寿宫,具备“斩首行动”的条件,这其中的关键是他看到仁寿宫内的防卫力量是右卫。
右卫上将军是他杨集、右卫大将军是宇文述、右卫将军是史祥,他们三人全部是杨广的人,自然不会斩了杨坚和杨广的首。但是另外一个右卫将军柳述却是杨勇的亲信,如果他在换防之时,集重兵来一个斩首行动,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而且史上记载的“仁寿宫变”虽然语焉不详,且多是指杨广急于夺权、品德不端,但有几件确实是发生了:一是杨广调集东宫八率士兵防守仁寿宫,二是紧急派杨约入京坐镇,三是抓捕了柳述,并赐死前来仁寿宫的杨勇。
这都是发生在杨广登基以前的事情,给人的感觉不仅十分仓促,也显得没有动脑子。
之所以说没有动脑子,首先是杨广尚未登基就急匆匆的处死了当了近二十年时间的前太子杨勇,难道不怕杨勇的势力在新旧交替之前发动军事政变?其次、杨谅已经虎视耽耽、磨刀霍霍了,他此时更应该稳住局势,稳住杨勇的势力才比较合理。但是杨广却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最急功近利、最不稳妥、最危险的方式。
这说明什么?说明杨勇在这个时期,已经严重威胁到杨广的皇位,使他不得不在局势不明帝位不稳的情况下,冒着内有前太子势力造反、外人汉王造反的风险来除掉杨勇。
同时,杨勇是一个当了二十太子的人,至今依然拥有巨大实力和影响力,他应该很清楚杨广登基后自己的命运,所以他和他的势力也不甘心束手待毙。
杨集这么将现实和脑海中的记忆一起东拼西凑起来,便觉得杨坚驾崩期间,杨勇和他的支持者极有可能展开了一场末遂的军事政变。
而身为杨勇亲信的柳述在杨集在记忆中是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