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北,捕獐山。
夜里又下了一场大雨,将山间的树木洗得一尘不染,青翠如织,绵延而西。山间流水哗哗有声,两只黑色的乌鸦掠过山头,呱呱的叫着,向西飞去了。
“好兆头。”郭嘉摇着羽扇,笑嘻嘻地说道。
孙策知道乌鸦在汉代还是吉鸟,有反哺之义。不过他不怎么相信吉兆、凶兆这一类自我安慰的话,他更关心这场大雨带来的麻烦。早上渡黄水时,水位上涨得不少。“夜间大雨,洧水必然上涨,水势这么急,蒋钦溯水上行,怕是不能及时到达烛城。”
“的确有这个可能,但烛城得失影响不了大局,只要不让袁绍突然出现在新郑城下即可。”郭嘉胸有成竹,伸手一指西北面的一道山坡。“将军知道那里是什么所在吗?”
孙策沉吟了片刻。“身后这道水叫黄水,莫非源头叫黄泉或者黄渊?”
“是黄泉。将军可知这黄泉有什么典故?”
孙策摇摇头,没好气的白了郭嘉一眼。“知道我读书少,就别考我了,有意思吗?”
郭嘉哈哈大笑。“孔明,伯言,你们说说。”
诸葛亮微微一笑。“祭酒是说郑伯克段于鄢,黄泉见母的故事吧?”
“没错,那你再猜猜,我为什么会说这么一个故事?”
诸葛亮歪着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郭嘉转头看着陆议,陆议推不过,不紧不慢地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袁绍是也。”
孙策听到这里才恍惚明白,一时间竟有一种说不出的时空错乱感。他到这个时代近四年,除了午夜梦回,大多时候已经想不起前世,当自己是一个汉末人,可是听郭嘉三人以古喻今,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哪怕外表的言行举止再象,思维方式也和他们有区别。
他只相信实力,只相信经济和技术,可以坦荡的言利,但郭嘉、诸葛亮、陆议还相信人心,还相信道义,还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们都相信可以战胜袁绍,但他的自信来自于对世家骨子里的贪婪和软弱的认识,而郭嘉等人则认为袁绍不义,失了人心,所以必败无疑。
错也不能说错,只是重点不同而已。
孙策笑道“依你们的说法,袁绍没有选择驻军新郑,难道是心中有愧?”
郭嘉摇摇头。“心中是不是有愧不好说,但他没有选择新郑,却选择驻军梅山,心虚却是确凿无疑的。”他指着眼前的山岭,羽扇一挥,大有指点江山的豪气。“此山乃嵩山余脉,东西延绵数十里,山后又有黄水,不利行军。进驻新郑,辎重补给不便,一旦将军派人占据此山,袁绍退路堪虞。驻扎梅山,据险而守,可进可退,自然比新郑更安全。”
郭嘉轻笑一声“手握重兵,未战先思退,袁绍底气不足可见矣。”
诸葛亮点头附和道“没错,他就算驻军梅山,也应该派大将占据新郑,前后呼应。将新郑拱手相让,实在是失策。”
“孔明,你有所不知。”郭嘉哈哈大笑。“除了底气不足之外,袁绍不选择新郑可能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新郑乃是郑国故都,郑氏姬姓,周之宗室,袁绍、将军皆以舜帝后裔自居,两军决战,他自然不会选择姬氏故地驻军。不过新郑又是祝融之墟,将军以火凤为号,所以居之无妨。”
“这倒也是,我学问粗疏,一时未曾想到这一点。那其二呢?”
郭嘉伸手一指。“看到远处那座山峰了吗?”
孙策等人一起看去。郭嘉所指的就是梅山方向,距捕獐山不过二十里左右,目力可及。远远看去,梅山与东侧的太山清晰可见,两山相对,梅山略高,太山略低,看起来又像是君臣相对。
“君臣之位?”
“不仅如此。梅山主峰呈南北向,由东向西看就像一座翠屏,所以民间俗称此